甘为养老事业献终身——记常德市劳动模范潘清珍

来源:常德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8-16 浏览次数: 【字体:

“她自己都是70多岁了的人了,还在日夜为我们老人服务,真的很受感动。”最近,笔者来到常德市石门县社会福利院采访时,只见一群80多岁的老人对一位75岁老工作人员赞叹不已。

这位被称为“潘院长”的老服务名叫潘清珍,今年75岁,是石门县社会福利院的“院长助理”,1995年获得“常德市劳动模范”殊荣,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从事养老事业30年了。作为一名7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还工作在养老事业第一线?

家庭不幸没有让她倒下

在福利院吴贤军院长的陪同下,见到了刚从菜地种菜回来的潘清珍老人,她身材比较瘦弱,穿着比较朴素,但见人面带笑容,给人一种亲近感。

1946年1月,她出生于石门县袁公渡乡龙泉村,1971年5月入党。曾任过村支部副支书,妇女主任,支部组织委员等职;1987年乡镇行政改革时,当选为龙泉村第一届村主任,并连任县第十届、第十一届县人大代表;曾兼任村信用分站会计28年。

有人认为,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女人应该有个好的家庭环境。但她的家庭并不幸福,由于丈夫患有先天性疾病,没有生育儿女,经常靠她耐心照顾。丈夫因病去世后,尽管有很多人给她牵线搭桥,劝她再嫁,她没有答应。甚至还有人看她是一个村干部,愿意上门结伴,还是被她拒绝了,从此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她把所有精力一心投入到工作上,用工作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

敢挑重担的“铁娘子”

石门县是常德市唯一的山区县,袁公渡乡龙泉村就座落在大山之中。以前,村里祖祖辈辈严重缺水,为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问题,她作为村主任敢于挑起这副重担,立即召集村里的几个泥瓦匠开会商量,准备把高山上龙泉洞的水引到村中来。

没想到方案一出,饱受多年缺水的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出力挑沙修水渠,出义务工修整堰塘。当时,有一个小孩在整修堰塘时抓了一条渔,亲手送给了潘清珍主任,并夸奖她说:“只有潘妈妈才有资格吃上这条渔。” 潘清珍接到这条渔后,深受感动。2个月时间后,村中水渠修通了,哗哗的山泉水流进了村中,所有村民都用上了山泉水。从此,龙泉村告别了缺水的历史。

1991年10月,袁公渡乡政府成立了敬老院,乡政府领导却偏偏选上了这个“铁娘子”潘清珍来当敬老院的院长。按乡政府的要求,她辞掉了村主任的职务,担任敬老院的院长兼村信用分站会计。

敬老院成立初,条件设施非常落后,房子全是一所旧小学改造的,楼上连厕所都没有,她每月100元的工资,老人每月350的生活费都不能按时拨付到位。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她完全可以推辞。然而,她没有选择退却,关键时刻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

对瘫痪在床的老人,她白天亲自背他们上厕所,晚上就把便桶放进房间屋角;对能行走的老人,空余时间带他们开荒种地、喂猪、养鸡,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据潘清珍老人介绍,刚开始第一年,敬老院的老人去世后,连买棺材的资金都没有着落。为了不让老人失望,她只好带领老人捡来一些拆房时遗留下来的旧木材,自已出钱请木匠做棺材,硬是把老人热热闹闹把老人送走,不让活着的老人失望。

当地有个别村民知道后,愤愤不平地对她说:“下次敬老院老人了,你就叫人把过世的老人抬到政府去,看他们怎么办!仅凭你一个单身女人有多大能力!”面对村民的同情,她带着微笑解释说:“政府有困难,我们要理解,如果条件非常好,还要我来干什么?”短短几句话,村民被她说服了。

与老人结缘

潘清珍老人回忆说,敬老院的工作安排好后,她还要下村做会计方面的工作。每次下村,老人们总担心她不再回到敬老院了,象这样有能力的人时时会飞走。但有时村里工作没有做完,要很晚才能回敬老院,老人们总是把饭菜给她留出来,虽怕她饿到肚子。有一次,她生病了,老人主动帮助熬药,亲眼看到她喝下去才放心。就这样,她与老人结缘,双方产生了深厚情感。

由于她带领老人勤劳肯干,敬老院在两年内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人冬天没有火烤,她带头修建了一个烤火屋,不仅保证了老人冬天不受冻,还可熏腊肉。敬老院里还喂上了30多头猪,200多只鸡,院里30多位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大力改善。

她视老人为亲人。当时,有一位叫吴立秀的老人,她突然患了奔病(妇科病),眼睛突然看不到了,又没有钱去医院治疗。在关键时刻,是她把这位老人背进了乡卫生院,使这位五保老人的病得到及时医治,一个月后终于得到恢复。

2004年,皂市水库开工建设,袁公渡乡的部分村成为水库淹没区,需要易地搬迁,潘清珍因此被安置到楚江街道观山社区居住。刚离开生她养她的土地和无法割舍的养老敬老工作岗位,她非常不舍,并伤心得落泪。

移民到楚江街道不久,石门县社会福利院的领导找上门来。因为潘清珍在乡敬老院的工作业绩曾经让县民政部门领导如雷贯耳,加上眼下县福利院入住人员渐增,正缺工作踏实、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刚年近六旬,身体尚好的潘清珍移民到了县城,这对县福利院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

获悉县福利院缺人,想请她出山,潘清珍非常兴奋。因为,这便可使她重操旧业,继续她至爱的养老敬老工作。双方的愿望很快一拍即合,如愿以偿。虽然是一位工作人员,刚开始每月的工资只有40元,一年后每月上涨到80元,2019年每月才增加到1000元。然而,她没有计较工资的多少,还是象以前一样,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8点才休息。

光荣院中住的不少老人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提供端饭送菜、端茶递水、洗澡擦背、换衣洗衣等基本生活的帮助。潘清珍主动承担,并尽力而为。尤其对于残疾老人,她更是当作自己的兄妹般伺候。在全院,她每天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吃饭时,也是首先给大家安排完毕,然后自己才吃。看到她伺候老人这样周到,这样辛苦,大家都劝她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而她却说:“不要紧,过去我在我们乡里的养老院,就一直是这样干的!”

她看到福利院四周有些荒地,她觉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于是,她除了做好对入住老人的日常料理,便挤时间将荒地改成了菜地,然后种上蔬菜。同时,还搭了猪圈喂养了牲猪。用自己种的红薯和菜叶喂猪,又用猪产生的肥料肥地。在她精神的感召下,福利院全体人员也和她一起起开荒种地,增收节支。如今,院内不仅基本实现了蔬菜和猪肉自给,还因此为本院减少了不少开支。

吴院长告诉笔者,潘清珍在院内主要负责老人的被子、衣服、药品的保管,每天早上负责买菜,空余时间给老人种菜、养猪、养鸡。在县社会福利院10多年来,做到了分文不差。

荣誉后面的动力

吴院长介绍说,潘清珍老人一生获得过不少殊荣:199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并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2003年参加过石门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报告团等。特别是1995年被石门县总工会推荐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后,一些省、市、县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使她一时成为媒体宣传的“大红人”。

去年底,本院全体体养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给潘清珍制作了三面锦旗。献旗的那天,全体老人集聚在光荣院的大厅,他们推选的几位代表将三面锦旗一一献上时,全场掌声雷动。这锦旗,这掌声,表达了大家对潘清珍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更饱含了大家对潘清珍热情服务的深深感激之情。献旗现场,还有一位工作人员面对此景此情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潘老大姐工作狂,服务老人日夜忙;年过七旬不叫累,只把奉献记心上;对待老人如亲人,以此报答党培养;不为名利度晚年,乐将余晖献夕阳。其场面十分感人。

在荣誉的背后,她并没有沉醉。每年的春节,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也是潘清珍老人的生日。为了其他工作人员过好新春佳节,每年她坚持留守在社会福利院内,与其他老人一道过生日。采访间隙,潘清珍老人翻开1991年写的笔记,第一页上面清楚地写着:“为了党旗下的誓言”、“一心为五保老人服务”,另一边写着“对五保老人供养的思考”。从1991年以来,她亲手伺候过的老人已有100多人,其中亲手送走的老人就有20多人。

30年来,她一直走在养老事业这条路上,从没有厌烦过,至今还在院内负责5名弱智老人的生活起居。有人问她:“为什么还不退休休息?她笑了笑说:“为党工作没有终止,能动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我要把终身献给养老事业。”

“夕阳无限好,余辉分外娇。”潘清珍,一位永不退色的老党员,一位已是年迈,仍为养老事业无私奉献的老劳模,她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石门县社会福利院上空。

[编辑:石门县总工会 王建平 黄悦]

[审核:文龙猛]

[签发:龚群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