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社联动”机制建设的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6-02 浏览次数: 【字体:

    “三社联动“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社区基层自治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民政社会服务方式,盘活社工人才队伍的重要推手。探索“三社联动”服务机制是创新民政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民政社会治理能力的一项具体工作安排和实际行动。

    一、概述

    1、“三社”的概念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简称“三社”。在社会治理中,社区是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2、“三社联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社联动”不是三项业务的简单拼盘,而是三个主体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三社联动”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和社会服务供给方式。

    3、“三社联动”实施的重要意义

    意义一:“三社联动“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社区基层自治的重要举措。

    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是体现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重要主体。实施“三社联动”,用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足,符合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

    社区是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都具有扎根基层、贴近百姓、组织群众和服务大众的职能和特点。“三社联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预防和解决社区居民的个人、家庭问题,促进了人际和谐。“三社联动”以社区为基础,把社会组织、社工和社区居民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新的社区群落生态,有效回应了社区居民的需求,服务方式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欢迎。

    意义二:“三社联动”是创新民政社会服务方式,盘活社工人才队伍的重要推手。

    当前“三社联动”在各地市民政部门牵头推进下,数量增加,功能增强,作用逐步显现,积极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救灾减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也面向居民群众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抚慰、功能修复、社会融入等专业性和公益性服务。“三社联动”有利于社会服务工作形成合力。它以社区为基础,加强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资源的综合统筹,既可以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又可以协助民政部门与“三社”之间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服务新格局,从根本上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专业社工的培养,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三社联动”工作发展。

    二、“三社联动”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门务实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社工人才是“三社联动”落地的具体实施者,“三社联动”工作的开展,需要的是一支素质优良、专业务实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而现实是“三社联动”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支撑。第一、社会工作人才岗位设置不明确。很多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是需要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而现实是没有设立,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关职位的从业者应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从而导致社会工作者有上岗证无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第二,待遇低,收入没有优势。近几年社会工作者的培育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持证上岗的待遇有所提高,尤其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社区从业人员的职称待遇等福利与社工证挂钩,但收入的微小增加与物价的快速上涨远远不成正比。这导致一方面高端社工人才难以留住,另一方面普通工作人员考证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持证上岗人员稀少。第三,社工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长期以来有资格经验老的干不长久,年轻有干劲的又有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的缺点,激励机制缺乏、职业发展不明确等困扰着社会工作者。第四,社区规模大,社会工作者人员少。从人数上看,就我区60多万常住人口的基数而言,现在所拥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偏少,仅占0.1%,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从学历上看,我区现有社会工作人才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了一半以上,且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人员,拥有职业资格准入证书的也不到100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上的占到60%以上,如此种种,这对“三社联动”工作的推进是极其不利的。

    2、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

    目前社会组织虽然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上我国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使其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社会组织政策支持不配套,普遍缺乏资金、人才保障等资源,有的社会组织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更别提发展和服务了。第二,部分政府及部门对社会组织工作不重视,社会组织现在还处于幼苗时期,需要外界的关爱才能得以成长壮大。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相关措施(如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但是具体如何规范和操作,如何让社会组织得以真正的成长正处于探索阶段。第三,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社区社会组织是近年来一个新生事物,实际上是用边发展、边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不少社区社会组织机构不是十分健全,而其成员大多是由退休老人组成,受到自身能力、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影响,容易造成社会组织活动变成老年人的活动专场,无法调动社区其他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社会影响力偏弱。并且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未建立起良好的自律运行机制,如组织章程、活动规范、财务制度等,活动纠纷时有发生,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第四,服务范围窄、承担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社会组织类型的单一和非稳定性导致了承担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现有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多是文体类、公益类、科教类社会服务,专业多集中在养老服务、教育服务和创业就业帮扶等服务,其他服务领域几乎空白。对于很多社区居民来说,组织发展的如何,开展服务活动的进展如何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没有任何的意义。社区居民真正需要的是与老百姓生活贴近的生活服务类组织。但是这类组织却在社区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社区居民真正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缺乏项目引导、资源等力量支持的问题

    “三社联动”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工作。但是,“三社联动”缺乏丰富创新的项目供给,尽管近年来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购买服务项目存在领域窄、项目少、总量小、稳定性差等问题,加之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之无法形成一个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和服务体系,导致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的不均衡,工作中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良性互动的形成。政府看不到购买社会服务的工作成效,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购买社会服务,随之而来的则是其它社会资源投入“三社联动”的热情被消磨殆尽,社会组织、社工的发展受到波及,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三社联动”的发展。

    4、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热情有待提高的问题

    “三社联动”是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工作,其工作全程都需要居民的参与。而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闲暇时间消耗在私生活领域,缺乏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形式单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人群往往就变成“老人团”,年轻人与上班族不愿意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并且社区活动仍主要靠政府推动,而开展的大多数这种集中式、运动式、单向、被动的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5、“三社”之间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运行机制

    第一,现阶段,政府没有一个规范性政策文件,对“三社联动”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及职能予以明确,也没有对如何完善社工机构综合评估、社工岗位设置、社区服务项目设置、社工薪酬待遇与等级评定等问题做出规范。第二,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本身存在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一个优化合理的专业布局和服务体系,导致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的不均衡,工作中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良性互动的形成。第三,“三社”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与贯通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统筹管理资源,如何加强“三社”工作的规划协调,形成制度设计之间的联动效应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解决建议

    1、壮大社工人才队伍,为“三社联动”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水平补助制度。武陵区专业社工人才严重不足,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扶持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招聘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专职社工职业待遇水平。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社工服务渠道,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例如可按照社区服务项目的服务需要,可以与大中专院校签订社工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将具备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工作人才储备库,为其提供专业的工作岗位,不断拓宽社工服务渠道。三是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以专业社工带动志愿者,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推动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发展。四是健全监管体系。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大部门对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监管力度,促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2、积极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创新机制,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

    一是积极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加强自身组织能力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服务方式。二是成立培育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专门平台,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使专业的社会组织在合适的平台上提供专业的服务。三是使资源集约化和服务个性化。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需要各级政府重视,使社会组织的优势得以显现。有效的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以及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社会组织才能更加容易融入社区事务,才能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的创新,清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为社会组织让渡空间,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3、强化服务项目设置,积极拓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可提供社区服务的领域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社会工作经费纳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预算范围内。同时,鼓励个人出资成立公益性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通过收费性服务,获取资金来源,参与社会工作。二是逐步拓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领域,为市场承接服务指明方向。并且要对社区服务项目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体系设计,结合社区的实际需要,在几个重点领域(如:社区养老、残障康复、社区矫正、婚姻家庭咨询服务、青少年心理教育等)的开发和设置服务项目,建立服务项目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信息数据库。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积极拓展其可提供服务的领域。针对已有的购买项目,对有意向参与购买的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根据其服务能力作为参标的依据进入招标购买,并做好标后服务成效的跟踪,督促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不断提升自我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效。而对目前市场没有的服务项目,各地可以建立培训孵化基地,进行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的孵化培育,使之成长为能承接项目、提供服务的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4、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服务体系,实行参与服务、评价服务打分制度

    第一,增强居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成立“三社联动”共治委员会作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宣传发动社区居民、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全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第二,健全社区参与服务的激励制度与服务的评价机制,注重参与者的需求差别,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探索实施参与和评价打分制度,根据打分的高低实施奖励(如对参与积极份子和认真打分、客观评价服务活动者发放环保购物袋等小礼品)。第三,优化社区参与的活动环境。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首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社区建设,扩大社区参与队伍,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其次,要做好对现有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评估工作,使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能够落地开花。并且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优先培育和扶持符合孵化条件的社会组织。

    5、强化制度设计,明确管理主体,推进“三社”工作的开展

     第一,推进“三社”联动,制度是关键。要将整体和局部系统、科学地结合起来,依靠规范制度层面的手段,来引导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承接模式。并从推进政府转型、创新社会管理的宏观角度进行布局设计,注重和强调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与贯通性,形成制度设计之间的联动效应。第二,进一步明确市、县(区)两级政府是“三社”联动工作规划者、组织者、监督者和经费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定位,形成党委政府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同时,为进一步统筹管理资源,加强“三社”工作的规划协调,建议在市民政局设立社会工作科,具体负责对“三社”工作的指导实施。

 

 

                                                                                         [作者:孔祥妮]

                                                                                         [编辑:蔡翠玲]

                                                                                         [审核:宋雨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